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.23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9.7%。随着AI时代的到来,网络思政课已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。如何让网络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,既保持思想性、引领性,又增强吸引力、感染力,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。高质量上好网络思政课,重在从内容、形式、情感、评价四个方面下功夫,让思政课既“有意义”又“有意思”,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,勇担历史使命。
思政课的核心在于内容,只有内容好、思想深,才能让学生“心动”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,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,把道理讲深、讲透。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策宣讲,而是用科学理论培养人,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,把“中国为什么能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,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,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”的道理讲清楚、讲透彻,用真理的力量启迪学生,增强理论认同。
同时,要紧贴时代温度。理论若脱离实际,就会变成空洞说教。网络思政课要结合社会热点,青年学生关注的困惑、难点,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高深的道理。比如,讲解“科技自立自强”时,可以结合我国“大国重器”的不断突破进行解读;针对“内卷”等现实困惑,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剖析。如此,可以使“干巴巴的说教”向“热乎乎的教学”转变,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。
形式创新关系着网络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活力。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,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,网络思政课必须创新形式、勇于突破。
对此,首先要优化界面体验。借鉴雨课堂、智慧树等主流智慧教学平台的用户体验,设计出符合当代青年喜好的学习环境,同时配以动态视觉效果,引入实时弹幕互动、关键词云分析等技术,让课堂反馈可视化、即时化。
第二,要巧用网言网语。当代青年是网络中的“原住民”,对网络语言具有天然的亲切感。授课过程中,巧妙地使用网络语言,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叙述,能天然拉近和学生的距离,打开学生的心扉。
第三,要善用新媒体技术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,已大大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,传统的“静态式”学习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习惯。课堂中要创新运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手段,采用情景剧、动漫、VR技术等生动表达方式,让枯燥的理论“活”起来,不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。
思政课不是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师生情感认同的“大合唱”。网络思政课尤其要避免“填鸭式”说教,而应构建同频共振的课堂生态,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。
在网络思政课教学中,可以适当设置话题讨论、征求意见等环节,让青年学生参与进来、互动起来,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。同时,要善用共情机制,把理论的“冷思考”转化为情感的“热效应”,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辨能力。
思政课不仅要解决课堂上的思想问题,更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做好课堂延伸。可以利用青年学生活跃的网络平台,讲好新时代的青春故事,用同龄人的奋斗历程引发情感共鸣。
要完善疏导机制,面对青年学生有关情感、就业等方向的困惑,通过个性辅导、在线答疑的方式予以积极指导,帮助学生走出迷茫,实现价值引领与心理关怀同频共振。
教学评价机制是决定网络思政课质量的指挥棒。一旦指挥棒方向偏颇,网络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只有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标准,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。
网络思政课效果的好坏,教师的素质是关键。对此,一方面要确保思政课教师充满自信,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、责任感,做学生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的大先生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培训学习,不断提升教学、科研等育人能力,真正把网络思政课上成一门有温度的课。
要健全反馈机制,通过问卷、访谈、课堂反馈等形式,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,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,建立多元多层、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,推动网络思政课质量持续提升,确保网络思政课不仅“入耳”,更“入心”。
要做到知行合一,在开展好网络思政课的同时,注重青年学生课外的社会实践,构建起“线上”与“线下”相融合、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“大课堂”,让学生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。
网络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,需要在内容、形式、情感、评价等层面协同发力。只有做到让内容有深度、k8凯发官网形式有新意、情感有共鸣、评价有实效,才能让网络思政课真正从“指尖”到“心尖”,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“金课”,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更大作用。
(作者系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,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)